米酵菌酸是一種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的毒素,與食品安全有關。這種毒素被發現與過去印尼和中國等地發生的食源性疾病爆發有關聯,這些爆發通常涉及椰子和玉米等產品。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的資料顯示,米酵菌酸毒素可對人體粒腺體能量造成破壞,進而導致猛爆性多重器官衰竭,嚴重危及健康。
米酵菌酸最早被發現於印尼爪哇一帶,其名字源自爪哇語「Bongkrek」,意為擠碎、壓扁,指的是製作椰子天貝過程中,將發酵好的椰渣壓成小塊或脫水。此外,「Bongkrek」發酵一詞來自印尼語「bengkak」,意為膨脹、擴張,指的是發酵過程中物質的膨脹。
自1895年起,印尼就開始報導因食用椰子天貝而導致食物中毒死亡的案例,但當時未發現中毒原因。到了1930年代,印尼經濟陷入大蕭條,許多家庭為了節省開支開始自行在家中製作椰子天貝,但由於難以嚴格把關衛生,導致中毒事件頻發,每年發生10至12起。自1975年以來,食用受污染的椰子天貝已導致近3000例米酵菌酸中毒病例,造成至少150人死亡。
這些事件彰顯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澱粉發酵食品如椰子天貝的製作和保存。消費者應該注意選購正確的產品,避免購買自製或來源不明的澱粉發酵食品,以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因此,避免食用存放不當的澱粉發酵食品至關重要。消費者在選購和食用時應格外小心,確保食品的保存狀況良好,並避免接觸已經受到污染的產品。此外,加強食品安全知識和個人衛生意識也是預防食源性疾病的關鍵。
台北民生醫事檢驗所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5段218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